章節信息

所属书籍: 道州志

作者: 李鏡蓉修、許清源纂

卷序: 10

卷名: 《風土·方言》

稱祖曰公公,祖母曰媽媽,父曰爹爹,母曰孃,方音則曰母老,叔曰叔爺,伯曰伯爺,叔母曰嬸娘,伯母曰伯娘,兄曰哥哥,兄呼弟曰孻(音歹),凡數兄弟曰幾孻,姊曰姐姐,父之姊妹曰姑娘,祖之姊妹曰姑㜑,子曰崽,乳名多曰某崽,或某狗,季子曰晚,譌曰滿,兒多曰毛。妻父曰岳丈,妻母曰岳母,妻兄曰親兄,子謂母之父曰外公,母之母曰外㜑,母兄弟曰舅爺,母姊姝曰姨娘,女之子曰外甥,呼曾孫曰息小兒,拜緇流爲假父曰寄子,拜平人爲假父曰乾兒,游手者曰溜打鬼,謂外境人曰拐子,鄉人曰古老。撒潑曰放賴,將午曰茶時,午後小餐曰壓申物,醜曰跛,失曰跌,棄曰丢,謂極曰蠻(如蠻大、蠻長之類),事畢曰過了,人肥曰奤(讀旁去聲),跛足爲,戯曰弄,病曰不耐煩,不潔曰邋遢。

守宫曰壁蛇,蜘蛛曰婆絲,蟬曰車牛,蚱蜢曰爪馬,蝸牛曰天螺,雉曰野雞,竈馬曰竈雞,黄蜂曰蜜蜂,蠅虎曰豹虎,蛙曰田雞,豺曰野狗,螢曰夜火,蜻蜓曰陽和,蠅曰飯蚊,蚓曰蠕蟲,鴈曰天鵞,鵲曰喜鵲,雀曰麻雀,鸜鵒曰八哥,鷓鴣曰去也哥哥,子規曰陽鳥,布穀曰阿公阿婆,蝙蝠曰簷鼠,鳳仙花曰指甲花,一丈紅曰龍船花,蔗曰甘蔗,橙曰香圓,荻曰芒筒,杏子曰杏枚。

 

土音分類釋詁

天類凡類中與官音同者不贅,其方音與古音叶者條列於左。  

月曰崛魚橘切,屬喉音,係疑母下。今語轉唇齒合音,係非母下,有音無字矣。《黃庭經》“洞房靈象斗日月,父曰泥丸母雌一,二光煥發入子室”,曰叶魚橘切。

雲曰于今轉去聲。雲字,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于分切。雲、于並喉微,兼牙音也,係雙聲。

雪曰綏綏字今轉爲絮,取飛絮之義。《釋名》:“雪,綏也。雨下遇寒氣而凝,綏綏愁下也。”

露曰洛露字,《唐韻》洛故切。洛、露並舌兼喉音也。

虹曰貢貢字今語低,轉平聲。按:虹字本音洪,《廣韻》音綘,《集韻》則音貢。

雨曰汙《釋文》:“雨,于付反,音汙。”按:汙字虞、遇二韻,兼收于付反,屬去聲,今語轉平聲。

曰須字,《集韻》須銳切。按:須字,今轉爲戍。《說文》:“歲,从步,戍聲。”戍與歲亦諧聲。須係歲平聲,戍係歲入聲。

時曰市時字,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並市之切,時、市皆齒音也,係雙聲。

節曰濟《曹植·王伯贊》:“壯氣凌雲,挺身奮節,所征必拔,謀顯垂惠。”節,叶音濟。又《易·家人》卦“失家節也”,叶下“位”韻。

春曰樞春字,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樞倫切。春、樞並齒音,雙聲也。

夏曰胡夏字,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胡駕切。夏、胡皆唇齒合音,雙聲也。

早曰朝按早字平聲,音遭。今語轉朝,則取朝夕之義。

夜曰裕今語低,轉爲玉。《詩·召南》“豈不夙夜”,《唐風》“冬之夜”,皆叶音裕。又《離騷》“吾令鳯凰飛騰兮,繼之日夜”,叶下“御”“宇”

閏曰如閏字,《廣韻》如順切,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儒順切。閏、如皆齒,兼牙音,雙聲也。

 

地類

地曰大今音地轉爲達。地字,《集韻》大計切。地、大並舌音,雙聲也。

土曰妥按:妥字叶音土,故土字轉語爲妥也。土、妥即舌音,雙聲也。

金曰居按:居,喉音,今轉齎,屬牙音矣。金字,《唐韻》居音切,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吟切。金、居並喉音,雙聲也。

火曰虎韓愈《元和聖德詩》“施令酬功急疾如火”,叶後五切。

沙曰蘇沙字,《唐韻》所加切,故所音轉爲蘇。又按《集韻》沙字作“蘓和切”。

邦曰崩崩,十工切(注意:“十”當為“卜”),讀若琫平聲。按《詩》《易》邦字俱叶卜工切。《易·師卦》“必亂邦也”叶上“功”,《離卦》“以正邦也”,叶上“容”“公”。《書·堯典》“協和萬邦”,叶下“雍”。《詩·小雅》“以畜萬邦”,叶上“訩”;“保其家邦”叶上“同”;《大雅》“御於家邦”,叶上“恫”,皆是。

家曰姑《詩·豳風》“予未有室家”,叶上“据”“荼”;《小雅》“復我邦家”,叶上“居”“樗”;“宜爾室家”,叶下“孥”“圖”“乎”;《書·益稷》“朋淫于家”叶上“舟”,“舟”字音朱;《洪範》“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”,叶下“辜”。又按班超妹曹世叔妻號曹大家,即大姑,女之尊稱也。

衙曰五衙字,《唐韻》五加切。

堂曰同《屈原·九歌》“魚鱗尾兮龍堂,紫貝闕兮珠宮”,“堂”叶音“同”。

房曰馮今轉爲鳯。《道藏中嶽仙人歌》“徘徊元嶽巓,翻焉御飛龍,齊騰入絃外,翺翔閭闔房”,叶音“馮”。

窗曰充鮑昭《玩月詩》“玉鈎隔鎻窗”,音充,叶上“櫳”下“同”韻。又陶潜詩“間飲東窗”,叶下“舟車靡從”。按:窗字,《集韻》初切,《類篇》《韻補》供同,古音也。

臺曰題今轉去聲。按:題字亦入去聲霽韻。《韻補》“臺”字叶音“題”。《參同契》:“皓若搴帷帳,瞑目登高臺,火記六百篇,所趣等不迷。”又《詩·南山有臺》叶下“基”“期”。

塘曰同今轉去聲。按:《說文》無“塘”字,古與唐通。《周語》“陂唐汚痺,以鍾其羙”,註:“俗本作塘。”考唐字叶音同,歐陽修《諫議銘》“僕射於唐”,叶上“四世以公”,故今塘、唐皆作同音。

提曰底今轉去聲。“提”字《廣韻》又作都禮切,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典禮切,音底。“堤”原有“底”音也。

街曰基按《集韻》《韻會》“街”字居膎切,本音基。今官語從《廣韻》讀作皆古諧切,方言反不失本音,今京師内城有此音。

階曰稽班固《西都賦》“猶愕眙而不能階”,音稽,叶下“目眴轉而意迷”。又按《詩·小雅》“職爲亂階”,叶上斯、縻。《大雅》“維厲之階”,叶上鴟。

路曰落《前漢·楊雄傳》“爾廼虎路三㚇以爲司馬”,注:“晉灼曰:路音落。服䖍:以竹虎落此山也。”師古曰:“落,纍也,以繩周遶之也。”

方曰風《道藏·左夫人歌》“紫蓋記靈方”,音風,叶上空。

界曰記今語低轉平聲。陶潛《感士不遇賦》“紆遠轡於促界”,音記,叶下濟。)

 

人類

祖曰左按:王逸《九思》“左”字叶音祖,故祖字轉爲左也。

宗曰臧《書·伊訓》“罔大墜厥宗”,叶上洋、彰、常、祥、殃、慶。又《史記》司馬遷自叙“厥稱太宗”,叶上“開通關梁”,並讀臧。

子曰則今語轉去聲。《詩·豳風》“既取我子”,朱《傳》叶音則。按:楊慎《古音叢目》與朱《傳》同。

孫曰宣今轉宣入聲作雪音。趙壹《窮鳥賦》“天乎祚賢,歸賢永年,且公且侯,子子孫孫”,叶音宣。

哥曰古哥字,《唐韻》古俄切。哥、古皆喉音,雙聲也。

姐曰鮓鮓係借音。按:姐字,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子野切,本音近故鮓。今《佩文》官韻收入馬韻,乃俗多誤作接之轉音,方言反與古合。

伯曰布楊雄《解嘲》用以叶懼字,係博故切。

姑曰歌按:歌字叶音姑,故姑字轉爲歌也。姑、歌並喉音。

徒曰駝今轉爲舵。《道藏歌》“於是息三徒”,叶下“慶賀西王那”。

凖曰拙音近絶,今語轉上聲。凖字,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又音拙,入屑韻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“降凖而龍顔”,註:“服䖍曰:凖,頰權也。文頴曰:凖,鼻也。又凖字讀如字,非。當讀拙。”

牙曰吾今轉去聲。《詩·小雅》“祈父予王之爪牙”,牙讀吾,叶下居。按:《唐韻》《正韻》牙古音吾,又與虞、吾並通。《詩·召南》“吁嗟乎騶虞”,《山海》《墨子》並作“騶吾”,《前漢·東方傳》作“騶牙”。

股曰果股字,《韻會》果五切。果、股並喉音,雙聲也。

背曰北《說文》背字从肉,北聲。又,北字音背。《書·舜典》“分北三苗”,注:“分其頑梗,使背離也。”

肺曰霏按:“霏”即“肺”字平聲。

膽曰覩膽字,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覩敢切。膽、覩並舌音,雙聲也。

血曰惠入霽韻。劉向《九歎》“荆和氏之泣血”,叶下“王子比干之横廢”。

髮曰廢潘岳《藉田賦》“垂髻總髮”,音廢,叶下“掎裳連襼”。

嬭曰你嬭音乃你字,今轉平聲。嬭字,《廣韻》又音你,楚人呼母爲嬭。

胎曰梯《漢樂章》“衆庻熙熙,施及天”,又徐幹《七喻》“大宛之犧,三江之鮭,雲鳥水鵠,熊蹯豹胎”,並叶音梯。

蹄曰弟蹄字,《集韻》又音弟,大計切。

步曰蒲步字,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蒲故切,蓋蒲即歩字平聲也。

度曰鐸音奪,俗讀托,非。度字,《廣韻》又音鐸,如權度、商度之類。

量曰良按:良字,古文亮、良二音通。器量、度量,今官語作去聲,丈量、商量作平聲,二音遂分。方言則器量、廣量反作平聲,曰良,丈量、商量反作去聲,曰亮,係轉韻也。

力曰勒蘇軾《香積寺詩》“感荷佛祖力”,音勒,叶下“見者惟木客”。

意曰益《秦之罘刻石文》“大矣哉,宇縣之中,承順聖意,群臣頒功,請刻於石,表垂乎常式”,入聲“意”叶音“益”。又賈誼《鵬賦》“請對以意”,師古曰:“意。叶韻音益。”

志曰支(《楚辭·九章“羌中道而囘畔兮,反既有此他志”,音支,叶上期。

樂曰勞樂字,《唐韻》又音勞。《廣韻》伯樂相馬,一作博勞。

快曰愧愧字,入寘韻,今語低轉平聲。《易·旅卦》“心未快也”,叶上位。又楊子《元太經》“心誠快也”,叶上廢,皆音愧。

聲曰書聲字,《唐韻》書盈切,《正韻》書征切。聲、書並齒音,雙聲也。

話曰胡話字,《玉篇》胡卦切,《正韻》胡挂切,《集韻》胡化切。話、胡並喉微兼牙音,雙聲也。

答曰篤今轉去聲。《易林》“黃鳥采葍,既嫁不答,念我父兄,思復舊谷”,“答”叶音“篤”。

告曰角(王逸《九思》“思怫鬰兮肝切剝,忿相悁悒兮誰訢告”,叶音角。)

歌曰姑(桞宗元《饒娥碑辭》“或以頌歌”,音姑,叶下“傷懷罷誅”。)

唱曰昌(唱字,《集韻》亦作昌。)

拜曰(今語低轉平聲。《詩·召南》“蔽芾甘棠,勿剪勿拜,召伯所稅”,拜叶音。)

擔曰都(擔字,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並都擔切。擔、都俱舌音,雙聲也。)

提曰第(按:提字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又作大計切,音第,見《史記》《戰國策》注。又《漢書音義》同。)

牽曰輕(《易·姤卦》“柔道牽也”,讀若輕,叶下賔、民。又《急就章》“盗賊繫囚傍笞臀,朋黨謀敗相引牽,敗誣詰狀還反眞”,牽叶詳均反。)

我曰語(張衡《鮑德誄》“業業學徒,童䝉求我,濟濟京師,實爲西魯”,“我”叶音“語”。)

 

    物類

龍曰良(《易·坤卦》“故稱龍焉”,讀良,叶上“嫌於無陽”。又陽雄(注意:“陽”當作“揚”)《解嘲》“以梟䲭而笑鳯凰,執蝘蜓而朝龜龍”。)

虎曰火虎字,《唐韻》火古切,《美韻》《韻會》火五切。火、虎並喉微兼牙音,雙聲也。

馬曰姥莫補切,同姥。《詩·周南》“言秼其馬”,朱《傳》叶蒲補切,音姥。又《左傳·昭二十五年》童徭“徃饋之馬”亦音姥。 

鳯曰馮鳯字,《唐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並馮工切。馮即鳯平聲。

鶴曰斛稽康《琴賦》“下逮謡俗,蔡氏五曲,王昭楚妃,千里别鶴”,叶音斛。

鷺曰洛鷺字,《唐韻》洛故切。鷺、洛並舌喉音,雙聲也。

鴨曰烏今轉平聲。鴨字,《唐韻》烏甲切。皆喉兼牙音,雙聲也。

蝦曰胡蝦字,《唐韻》胡加切。蝦、胡皆喉兼牙音,雙聲也。

瓜曰姑《詩·衛風》“投我以木瓜”,讀若姑,叶下琚。又《左傳·昭十七年》“登此昆吾之墟,緜緜生之瓜,余爲渾良夫,呌天無辜”,亦音姑。

果曰古果字,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並古火切,俱喉音雙聲。

花曰敷花即華字,古以華爲花。按:《詩》“華”字凡七見,皆讀敷。又《唐韻》古音亦音敷。郭璞曰:“江東讀華爲敷。”陸德明曰:“古讀花爲敷,不獨江東也。漢光武曰“仕宦當作執金吾,娶妻必得陰麗華”是也。

葉曰弋《易林》“同本異葉,樂入上德,東隣慕義,來興國,葉叶音弋。

蔗曰諸《唐韻》古韻蔗讀諸。甘蔗一名甘諸,南名異音也。

禾曰胡禾字,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胡弋切。按:胡字,今語轉户。考《唐韻》禾字户弋切,皆喉微兼牙音,雙聲也。

麻曰摩今訛爲磋。《詩·齊風》“可以漚麻”,叶音摩。又潘岳《河陽詩》“托身依叢麻”,叶下“政成在民和”,句亦入歌韻也。

穀曰各今轉通作去聲。《詩·小雅》“播厥百穀”,音各,叶下碩、若。

米曰彌米字,《廣韻》《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並彌上聲,蓋彌即米字平聲。

秧曰鞅即秧字上聲。秧字本音央,《集韻》《廣韻》又音鞅。秧穰,禾宻貌。

麥曰暮晉太初末童謡“白門種小麥”音暮,叶上“路”。

茶曰鋤今轉去聲。茶字,《正韻》鋤加切。茶、鋤並齒音,雙聲。

醋曰酢音昨,今低爲磋。按:醋字,《說文》本音醋,“客酌主人也”。徐曰:“今俗作倉故切。”溷酢非是。考醬醋之醋,古人作酢,酢音醋,又音昨。

菜曰砌七去聲,今語低轉平聲爲妻。東方朔《七諫》:“西施媞媞而不得見兮,嫫母勃屑而日侍,桂蠧不知所淹留兮,蓼蟲不知徙乎蔡菜。”

湯曰通東方朔《七諫》“何靑雲之流瀾兮,微霜降之䝉䝉,徐風至而徘徊兮,疾風過之湯湯”,叶音通。

梳曰所所,俗讀��。梳字,《唐韻》所菹切。蓋“所”即“梳”上聲也。

鞋曰擕鞋字,《集韻》又音擕系也。

帶曰蒂今轉平聲。《詩·衞風》“之子無帶”,叶上厲韻。又《楚辭·九歌》“荷衣兮蕙帶”,亦叶音蒂。

帳曰張《釋名》:“帳,張也。張施於床上也。”按:帳字又與張通。《史記·高帝紀》“復留止張飲三日”注:“張,幃帳也。”

箸曰著持畧反。箸字,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又音著。又《史記·宋世家》“紂始爲象箸”,《索隱》曰:“箸音持略反。”

瓨曰宮瓨與釭同。瓨字,《集韻》又音宮。

印曰衣印字,《正韻》衣刃切,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伊刃切,並喉兼牙音。

錢曰盞今略低轉去聲。按:《字彚補》云:“錢字古與盞通。《續鍾鼎銘》有雀錢,錢即盞字。”

財曰齊舜《南風歌》“可以阜吾民之財兮”,叶音齊。按:《唐韻》正支切,兩韻本通。

材曰齊劉向《列女傳》“陳其幹材”,叶下“公遂釋之”。

瓦曰五今轉爲烏。韓愈《元和聖德詩》“皇帝勤儉,盥濯陶瓦,斥遣浮華,好此絺紵”,叶音五。

烟曰因今轉侫平聲,下同。班固《典引》“烟烟煴煴”,又劉植《魯都賦》“蔚若霧烟”,俱讀因,蓋古音也。

煙曰因柳宗元《祭從兄文》“晝淩風煙”,叶上旬字。按:《周禮·春官·大宗伯》“禋之言煙也”,注:“煙音因。”

 

雜言類

數曰朔數去聲朔字,今音低轉平聲。數字,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又色角切,音朔。

一曰意左思《吴都賦》“藿蒳豆蔻,薑彚非一,江蘺之屬,海苔之類”,“一”叶音“意”,意即一字去聲。

兩曰良兩字,《廣韻》《正韻》良奨切。良即兩字平聲。

雙曰鬆《詩》“冠緌雙止”,音鬆,叶下庸、從。又謝惠連《七夕詩》“今聚夕無雙”,亦讀鬆,叶上蹤。

三曰蘇三字,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並蘓甘切,《正韻》蘓藍切。三、蘇俱齒音,雙聲也。

四曰他塔平聲,今訛爲沙。四字,《正字通》與肆同。考肆字《集韻》又作他歷切,《釋文》並同。按:他字本音拖,《正字通》云:“方言呼人曰他,讀若塔平聲。”

六曰溜力救切,今轉平聲。考“六”字本力竹切,《九官譜》調聲作力救切,南北梨園皆宗之。蓋六、溜皆舌兼喉音,並屬官之半徵也。

八曰背八字,《集韻》又音背。趙古則《六書本義》云:“八音背,分異也,象分開相八形。”《說文》:“别也,象分别相背之形。”徐曰:“數之八兩兩相背,是别也。”

十曰涉十字,《韻會》《正字通》並借作拾。考《曲禮》“拾級聚足”注:“拾當爲涉,聲之誤也。”又按:十、拾並入緝韻,涉字入葉韻,邵長衡《韻畧》緝通葉韻,蓋古音也。

再曰祭《楚辭·九歌》“恐禍殃之有再”,叶音祭。

上曰常《易·頤卦》“順以從上也”,讀“常,叶上“光”下“慶”,音彊。又《楚辭·九歌》“騎電兮忽上”,叶音常。

中曰章漢胡綜《黄龍大牙賦》:“四靈既布,黄龍處中,周制日月,是曰大常。”《韻會》叶音常。師古曰:“古讀中爲章。”按:《詩·鄘風》“期我乎桑中”,叶上唐、鄉、姜,下宫,音光。上音常,蓋古東韻與陽韻通也。

下曰户候古切。《書·堯典》“格于上下”,音户,叶上表。《音補》吳棫曰:“《毛詩》‘下'字一十有七,陸德明皆作户音讀。”

始曰詩始字,《廣韻》《正韻》並詩止切。始即詩上聲也。)

終曰章陳琳《迷迭香賦》“亦無始而終不”,叶上“雖幽翳而彌彰”。

多曰刀蘇轍《巫山廟詩》“再拜長跪神所多”,音刀,叶上“山下麥熟可作醪”。

衆曰章《道藏歌》“擕袂明眞館,仰期無上皇,北釣唱羽人,玉女粲賢衆”,叶音章。

寡曰古《詩·小雅》“哀此鰥寡”,音古,叶上野,音暑。與《大雅》“不侮鰥寡”,叶上叶上聲,下禦上聲。

長曰仲長字,《正韻》仲良切。

矮曰倚矮字,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倚蟹切。矮、倚並喉微兼牙音,雙聲也。

大曰徒度平聲。大字,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蓋切。徒、大並舌音。

太曰遞今語低轉爲梯。歐陽修《祭龍文》“宜安爾居静以養智,冬雪春雨其多已太”,叶音遞。

小曰細今轉平聲。白居易《懴悔偈》“無始刼來,所造諸罪,若輕若重,無大無小,了不可得,是名懴悔”,小叶音細。按:罪、悔二字,此並讀去聲。《書·仲虺之誥》“自用則小”,讀作細,叶上裕。

眞曰之音近臍。眞字,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之人切。眞、之並齒音,雙聲也。

假曰古假字,《廣韻》古雅切。假、古並喉音,雙聲。按:《禮運》“是謂大假”,《纂言》:“假與嘏通。大假者大,其嘏詞也。”嘏、古同音。

禍曰戸今轉平聲爲胡。按:禍字,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並胡果切。馮顯《衍志賦》“每季氏而窮禍”,音户,叶下野,音暑。今方音野字亦作暑,但微低轉平聲耳。

福曰赴按:赴字卽福去聲。

分曰别《說文》:“分,别也。从八刀,以分别物也。”

别曰必别字,《正韻》必列切。别、必並唇音,雙聲也。

合曰胡合字,《集韻》胡閤切。

解曰紀古詩“著以長相思,縁以結不解,以膠投膝中,誰能别離此”,解字叶音紀。

采曰泚妻上聲。《詩·周南》“參差荇菜,左右采之”,朱《傳》叶此禮反。下“友”字叶羽已反。

綵曰泚陳琳《瑪瑙勒賦》“督以鈎繩,規模度擬,雕琢其章,爰發絢綵”,《韻補》叶音泚禮切。

素曰索朱子《中庸章句》“素”,按:《漢書》當作“索”,蓋字之誤也。

事曰時蔡邕祠“命公三事”,音時,叶下“是式百司”。

法曰廢入霽韻。歐陽修銘“爲子執法”,叶上“萬邦從祀”,音廢。

可曰苦韓愈《元和聖德詩》“縱則不可” ,音苦,叶上“其衆十旅”。

是曰詩蔡邕《釋誨》“害其若是”,《韻補》叶市之切。

舍曰暑《易·井卦》“舊井无禽,時舍也”,讀若暑,叶上“下”,音戸,下“與”。

䕶曰霍庾闡《弔賈誼文》“雖有惠音,莫過韶䕶,雖有騰蛇,終什一壑”,叶黃郭切。

待曰啼地平聲。屈原《離騷》“路修遠以多艱兮,騰衆軍使徑待,路不周以左轉兮,指西海以爲期”,朱注叶徒奇反。

亮曰梁《書·說命》“亮陰”,《大傳》作“梁闇”,《禮記》作“諒闇”,注:“讀爲梁䳺。”《漢·五行志》作“涼陰”。蓋梁卽亮字平聲。

伐曰吠入霽韻,下同。按:吠廢本收隊韻,但隊韻古通寘,寘韻古又通霽也。徐幹《西征賦》“奉明辟之渥德,與游軫而西伐,過京邑以釋駕,觀帝居之舊制”,叶音吠。

發音廢《詩·豳風》“一之日觱發”,傳音廢,叶下烈,音例。

切曰砌七去聲。切字,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又七計切,音砌。《韻補》:“砌或作切。張衡《西京賦》‘設切厓隒’,李善注:古字通。”

結曰計《前漢·陸賈傳》“尉佗魁結箕踞”,師古曰:“結讀曰計。”

 

    方言甚繁,難以盡述,字字有所依據,細按之則與古韻通轉,及邵長衡《韻畧》徃徃相合。如東韻,古通冬轉江。邵長衡《韻畧》通冬、江。古江韻又與陽通,故凡屬東、冬二韻音者,皆作陽韻。音屬陽韻者,亦多作東韻音。如

忠作張《漢溧陽長潘乾碑》“流惡顯忠”,叶上“扶弱抑強”。

充曰昌《道藏歌》“幽逸芝英充”,叶上“七門扇羽章”。

鍾曰章《蜀昭烈贊》“靈精是鍾”,叶音章。

隆曰良《道藏歌》“不聞鬼道隆”,叶下“賈生元正章”。

當曰東《易·濟旣》(注意:當作“旣濟”)“利貞,剛柔正而位當也”,讀若東,叶下中、窮。又“丁東玉佩聲”,亦作“丁當”,二音古通。

章曰中《書》“五服五章哉”,叶上庸、中韻。

彰曰終薛綜《騶虞頌》“騶虞乃彰”,叶上“豈弟之風”。

之類是也,餘不悉載。

 

魚、虞二韻通歌。如

枯曰科《黃庭經》“調血理命身不枯”,叶上“金鈴朱帶坐婆娑”。

蘇曰娑《黄庭經》“臨絶呼之亦復蘇”,叶音娑。

痾曰烏《廣韻》痾字烏何切。烏、痾並喉微兼牙音,雙聲也。

之類是也,餘不悉載。

 

佳韻古轉支。屬佳韻者,多作支韻音。灰韻古通支,齊韻亦與支通,故凡灰韻皆作支、齊二韻音。如

皆曰箕《前漢·孟喜傳》“箕子者,萬物方荄茲也”,師古曰:“荄音皆,古皆、荄與箕同音。”

喈曰基《詩·北風》“其喈”,叶音基。按:朱子《詩傳》凡喈字俱音基。

佳曰稽揚雄《反騷》“閨中容競綽約兮,相態以麗佳”,叶音稽。

排曰皮謝靈應(注意:“應”當作“運”)《登石門最高頂詩》“處順故安排”,叶音皮。按:皮字今轉去聲。

乖曰規《前漢·叙傳》“官失學微,六家分乖,壹彼壹此,不知其幾”,叶音規。

裁曰齊《楚辭》“爲螻蟻之所裁”,叶音齊,叶上“鴟梟羣而制之”。

哉曰齎《詩·邶風》“已焉哉,天實爲之,謂之何哉”,並音齎。又《王風》“曷至哉”,叶上期字。

之類是也,餘不悉載。

 

養韻古通講,講韻古轉董,故養、講二韻多作董韻音。如

徃曰蓊本東方朔《七諫》“龍至而錦雲往”,叶音蓊。

蚌曰琫本郭璞《山海經》“體近蠶蚌”,叶音琫。

項曰嗊本張衡《西京賦》“修額短項”,《廣韻》叶孔胡切。

之類是也,餘不悉載。

 

泰、卦、隊三韻古轉寘。邵長衡《韻畧》寘韻通泰、卦、隊,故今語於三韻多作寘韻音。如

代曰地《楚辭·九章》“纔妬入以自代”,叶音地。按:地字,今音低轉平聲。

賴曰例班固《答賔賦》“况吉士而是賴”,叶音例。按:例字,今收霽韻,古通寘。

戒曰記《六韜》“將不常戒,則三軍失其備”,《韻補》叶音記。按:記字今語轉平聲。

之類是也

外此有音無字者。如先韻古通鹽,轉寒、删,今天、千、顚、偏、穿、潺等字俱轉删韻,此類甚多。依今《佩文》官韻,參以宋吳棫《韻補》及宋鄭庠《古韻本》所載通轉,若合符節,百不差一。奈多有音無字,難以類舉,當意會之,不及詳註也。

 

凡訴牒劵約有常用之字,不見經傳者。字雖俗鄙,而偏旁亦有依附,今記數字於此,以偹考證。(音但,泥窪也)(音累,水漕)(音没,無也)(音近彌,小也)(音枯,讀若多,人瘦也)(山脊也)(音歹,幼孩也。兄謂弟亦曰孻。《寂園雜記》云:“廣東謂幼子曰孻。”)(音浚,田間水道)(音等,立閘以分水)(把上聲)(乖上聲)